投稿须知
  请注意: 
  1.文章必须是自己写作的文章,是原创。 
  2.必须是本人联系发 ...
前沿播报 首页 >前沿播报 >

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要与时俱进

发布时间:2015-03-10 17:23:00
    对一个热点事件,记者辛苦调查数天乃至数周后写出一篇深度报道,却发现曾经人见人爱的关于此事件的新闻可能已经变得没人搭理;一个整版的特稿,不管报道写作是否精良、揭露内幕是否震撼,其巨大的体量已提前让人望而却步……
  全媒体时代,面对门户网站、社交网站、移动媒体的发展势头,面对读者碎片化阅读习惯的形成,号称传统媒体“杀手锏”的深度新闻遭遇了尴尬的现实。反思传统媒体的优与劣,亟需厘清的是,深读新闻是否还有价值?深度新闻需要有怎样的变化?
  深度报道是传统媒体应坚守的底线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过剩以至于爆炸的时代,以移动传播技术和互联网为支撑的新媒体突飞猛进,信息传播呈现出“新、快、多”的特征,但新媒体海量、即时、开放的传播特点也往往使得信息鱼龙混杂,真伪难辨,呈现出信息碎片化的特点。
  以“马航客机MH370失联”的报道为例。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刷屏般流传的信息中,哪些是谣言,哪些是事实,一般人很难分辨得清。马航客机到底发生了什么?显然,厘清这样一个宏大的问题无法靠网络报道和传播完成,这正是传统媒体的空间所在。我们看到,在新媒体信息“狂欢”的同时,传统媒体在谨慎地报道核心事实,进行信息整合与深度挖掘。所以,尽管新媒体异军突起,但仍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纽约时报》、美联社、路透社等传统媒体主导了这次报道,特别是一些成功实现媒体融合的媒体,影响更大。
  这说明,凭借深度调查这一专业的报道手法,打造出的兼具信度和深度的新闻产品,永远会是信息市场的抢手货。
  而就深度报道而言,传统媒体在操作上无疑更具有优势:一方面,传统媒体具有严格的审稿、把关制度,专业的采编队伍、规范化运作的流程和惯例,这是公信力和权威性的保证;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可以对一个新闻事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长期深入调查,满足受众对新闻背景、细节展示、前景预测等深层次需求。新媒体在深度报道上则存在与生俱来的弱点:首先,新媒体的把关能力弱,特别是自媒体是一个弱组织性的媒体,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自我约束能力偏弱的问题;其次,新媒体带来信息的快速消费,但同时因为不断有碎片化的信息出现,带来了媒体公信力不强的问题。新媒体的上述弱点恰恰是传统媒体在深度报道这个领域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
  从这个意义上看,全媒体时代,深度报道仍是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当下最可见的优势,也是必须坚守的底线。在新的环境下,传统媒体要拼的是公信力,是不断创新的真实、权威的优质内容。
  再造深度新闻的“新价值”
  坚守并不意味着守旧不变。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规律,唯有创新才有出路。
  这些年来,在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下,不少传统媒体将深度新闻作为对抗新媒体的武器,深度新闻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形态。除了财新传媒、《南方周末》、《南风窗》外,很多日报(都市报、党报)也相继开办了自己的深度报道专版或专栏,如《南方都市报》的“深周刊”等。记者凭借独到及专业的新闻视角和素养,本着求真求精的原则,层层挖开被表象遮掩的社会“难”点,探索和挖掘社会遗留的或是新产生的“疑难杂症”,推出了不少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作品。比如,最近几年财新传媒的《邵氏弃儿》、《奢侈动车》、《周永康的红与黑》,《南方都市报》的《安远鼎:北京截访“黑监狱”调查》、《南方周末》关于“宋基会”的调查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之作。
  但是在深度新闻遍地开花的表象下,真正做精做好的其实并不多,其中不乏一批鱼目混珠的伪深度报道。翻开报纸,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些所谓的深度报道只是信息的叠加和观点的重复,看完整版的新闻“大稿”、“特稿”却依旧让人不知所云。这些“注水新闻”打着“深度”的幌子,或任意堆砌材料,照葫芦画瓢;或生搬硬套,填坑式地组织报道,造成无效版面和虚假“深度”泛滥,使得深度报道只具有量的广度而缺失质的高度,从而削弱了报纸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媒体,作为传统媒体核心竞争力一大标志的深度报道,需要与时俱进,重新审视和“再造”,拓展更大的空间。
  首先,在内容上,选题要继续拓展,调查要足够深入。在全媒体时代,读者(用户)真正关心的是什么?愿意为怎样的优质内容买单?类似美剧《纸牌屋》通过大数据技术搜集用户收视习惯等信息,以便更好地进行受众定位以及改善内容的做法,同样可以在传统媒体深度新闻的操作中加以运用。此外,选题在继续紧抓热点新闻的同时,也可以关注一些较为静态的、长期性的话题,并用人类学中田野调查的方式来实施。比如,《南方都市报》的“第二代农民工调查”等系列报道,聚焦较少开拓的新领域,是付出较长时间和采访成本完成的高质量报道,也是纸媒巩固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方向之一。
  其次,在表达方式上,新媒体时代有了新的可能性。新媒体时代,受众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回馈者和信息的多次传播者。报纸深度报道的常用手法,是用厚重的文字加大气的图片构成的报纸版面。但在媒介融合时代,交互媒体、大数据等产品呈现方式,同样值得深度类题材运用。
  最后,渠道的创新也很关键。颇受关注的新媒体“澎湃新闻”,其本质就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产物。“澎湃新闻”主打网站和新闻客户端,因为它依附于上海报业集团,采编成员主要是《东方早报》的编辑和记者,在时政新闻和重大事件上拥有采访权。新媒体的时效性、互动性和传统媒体的深度、信度在“澎湃新闻”这个平台上融合,一系列及时、独家、深度的时政新闻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被刷屏。
  由此可见,在媒介融合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早已成为过去式,优质内容也必须拥抱新的传播形态,借助新的传播平台来延展传播力、扩大影响力。内容、渠道、技术相结合是大势所趋,深度新闻需要努力根据“新条件”创造出“新价值”。



上一篇:都市报深度新闻改良的现实瓶颈
下一篇: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深度新闻生产

版权所有:《青年记者》编辑部    鲁ICP备11011784号-2
地址:济南市经十路16122号青年记者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