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须知
  请注意: 
  1.文章必须是自己写作的文章,是原创。 
  2.必须是本人联系发 ...
传媒透视 首页 >传媒透视 >

互联网环境下的电视剧消费

发布时间:2015-02-24 17:08:00
    电视剧是消费量最大的媒介产品之一,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暴力内容和意识形态也引发了学者的普遍关注,而青少年不仅是媒介的重要消费者,更被认为是容易达成最大传播效果的“靶子”式群体,因此其电视剧接触与使用也是传播研究的恒久课题。如今,互联网环境为青少年的电视剧消费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观看渠道、观看时间还是行为习惯,均与传统电视机时代有着明显区别,对之开展研究也因此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研究对25名大学生做了实验性问卷调查,并对其中三人做了深入访谈,得到了一些初步发现,为进一步的深度研究和理论探索提供参考。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还看电视剧吗
  即使在互联网时代,娱乐内容爆炸式扩张,电视剧也仍然是青少年的重要媒介消费产品。在我们的初步调查中,80%的大学生在过去一周之内观看过电视剧,其中属于重度电视剧消费(观看时间超过3小时)的占20%,大部分是一种轻度(24%)或适度消费(36%)的状况。访谈对象在谈到电视剧时经常会用到这样一个条件句:“如果我有时间……”可见,电视剧对于大学生来说,同大部分娱乐一样,仍然是一种“次要”的附属性活动,是有时间才会接触的内容。那些在过去一周之内未观看电视剧的大学生,平时也不常看电视剧,他们认为自己的时间更应该用来“干正事”,或者有其他更具吸引力的娱乐行为,比如参加体育活动、欣赏动漫或电影等。
  互联网环境下的电视剧消费也有着三个趋势性变化。
  第一,传统的通过电视机观看电视剧的情况,逐渐让位于通过视频网站观看或下载观看。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是通过网络渠道而非电视频道观看电视剧的。这有两个重要的原因,首先是大学生宿舍中并不配备电视机,但电脑和网络则是标准配备;其次,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首选的信息和娱乐通道。
  第二,观看空间和情境发生变化,传统的家庭收视行为在萎缩,大学生对于电视剧的观看更多是独自进行。电视是一种家庭媒体,因此电视剧也是一种家庭式媒介消费品,虽然不同受众群体可能有各自的偏好和独属的观看时间,但开放的家庭环境制约了电视剧内容方向及其解读。我们的调查发现,所有观看电视剧的大学生都是在宿舍或独居的家中进行观看的,从意愿上来讲,90%的大学生在观看电视剧时更愿意一个人,而不是与家人或朋友一起观看。也有被调查对象偏好一边看电视剧,一边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发表评论或展开讨论,作为一种替代式的共同收视。
  这是否意味着家庭收视不再具有任何可能性?并非如此。它更可能成为一种仪式性的行为在家庭生活中发生。一位访谈对象所言颇具代表性:“我经常陪父母一起看电视剧。看什么不重要,就是陪他们一起看。”
  第三,观看的时间背景也有明显的变化。传统电视台是一种“线性”播出,在播放电视剧时有明确的时间表,在固定时间内是一次性播出,观众也无法控制观看的顺序和速度。但互联网的电视剧是“仓储式”提供,呈现出“非线性”,给予观众更大的时间控制可能性与选择性。35%的被调查对象表示,喜欢等电视剧全部播放完毕之后,在一定时间内集中观看。也有访谈对象说,自己看电视剧时经常“快进”,对于节奏缓慢的韩剧更是如此。这就使得电视剧更加方便纳入到观众的整体娱乐安排之中。
  总体而言,大学生更多通过互联网而非电视频道来观看电视剧,而互联网环境下的电视剧消费赋予大学生观众更多的选择。它不仅提供了更多内容产品及附属信息,而且改变了观看的时空与情景,不再是家庭收视或线性收视。
  电视剧偏好与国际传播
  互联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大学生比起其父辈的电视剧观看拥有了更特定的内容偏好。在调查中,我们询问大学生选择电视剧的原因,包括题材与剧情的吸引力、明星与类型、媒介宣传与人际渠道推荐等,发现原因不一而足,在较小的样本中无法归纳出明显的影响因素。一名访谈对象说:“我没有固定的偏好,一般都是视频网站或者APP推送了这部热门剧,我就看了。”
  一个明显的结果却非常值得关注,那就是几乎所有大学生都看过境外的电视剧。看电视剧的群体中,55%的被调查对象称“收看境外电视剧时间多于收看大陆电视剧”,只有25%的被调查对象称“收看大陆电视剧多于收看境外电视剧时间”。7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境外剧的吸引力大于大陆剧。在境外电视剧来源国家和地区之中,最受欢迎的包括美剧、英剧、韩剧、日剧、港剧、台剧、泰剧等。由于样本较少,其数据及排序并无明确意义,但它的确显示英美剧和日韩剧成为两大境外剧主流,而两者的受众群似乎有着一定程度的差异。
  网络上甚至流行着一种“电视剧鄙视链”。如2012年8月13日《北京青年报》的一篇报道《英剧悄悄站上“鄙视链”的顶端》,“看英剧的鄙视看美剧的,看美剧的鄙视看日剧的,看日剧的鄙视看韩剧的,以此类推,韩剧‘鄙视’港剧,港剧‘鄙视’台湾剧,台湾剧‘鄙视’内地剧,内地剧‘鄙视’泰国剧。这个像食物链一样的‘鄙视链’,大致反映了各国家、地区电视剧在国内的流行时间顺序和金字塔形的受众群体。”
  我们的调查同时发现,大学生对于相关国家的“国家形象”的评分,与其电视剧品位有着较直接的相关性。虽然两者孰因孰果难以判定,必须经过较长期的调查与交叉时滞分析才可能得出,但两者的勾连耐人寻味。
  至于境外电视剧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电视剧制作水平(题材吸引人、剧情富有戏剧性、制作更精良等),文化因素(其中展现的生活方式更具吸引力、较少教化和宣传因素),以及实用性(可以借此学习外语)。大陆电视剧最大的吸引力,则在于其更具贴近性。有访谈对象说:“我不喜欢美剧,不喜欢其中的生活方式,太开放了。”
  另外,国内视频网站自制的电视短剧也成为大学生消费的重要电视剧产品之一。多数大学生观看过如《万万没想到》、《屌丝男士》、《极品女士》等网络自制视频剧。在传统电视剧方面,最受欢迎的类型包括正史剧、情景喜剧、偶像爱情剧等,而抗日剧获得的评价却不高。男性和女性在对偶像爱情剧、宫斗剧等类型的偏好方面差异比较大。
  总之,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电视剧的观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大陆剧与境外剧、来自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剧、网络自制视频剧和传统电视剧、各种电视剧类型都自有拥趸。
  电视剧政策的支持度
  由于大学生对境外剧偏好明显,因此最近字幕组网站关闭也获得了一边倒式的反对。当被问及如何看待在网络上观看或下载未获版权许可的电视剧时,大部分大学生的态度介于轻度对抗(“我没钱,或没有别的选择,只能选择这些网站”)与妥协(“我知道这是盗版和侵权,但我还是会去观看或下载”)之间,很少有人对此持有清醒的反抗(“互联网本来就是共享性的,知识产权是资本主义的诡计,盗版无罪”)。
  另外一项新推出的政策也受到了广泛的批评。根据《北京晚报》的消息,在2014年中国影视艺术创新峰会上传出,2015年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境外剧引进规定要求视频网站必须持证上岗,境外剧引进的窗口滞后期约为半年。对于这项被称为“限外令”的政策,大学生普遍表示“强烈不赞成”或“不赞成”。
  但并非所有管理部门的政策都会引发反对。2012年广电总局发布了一系列有关广告播出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电视台播放电视剧时,不得以任何形式插播广告。对于这项“限广令”,大学生们则100%地表示了支持。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影视剧政策的态度,是与自身利益相关的,而并非像某些媒体所指出的,似乎总局的任何政策都会引发反对。
  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式参与
  互联网不仅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电视剧内容,也为他们提供了互动参与的可能性。在我们的调查中,三种最常见的涉及电视剧的网络参与式行为是:在网上发布评论(或长或短)、参加某一电视剧或某一明星的网上粉丝群体(如QQ群、微信群或贴吧等)、将自己喜爱的电视剧通过网站或软件进行分享。另外,也有少数大学生参与了字幕组的翻译等工作。
  还有一种网络活动也非常值得关注,那就是在网上创作与电视剧相关的同人文。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没有人表示曾经进行过相关创作,但有一位访谈对象说:“我大学期间的同屋,就喜欢写同人文。她看穿越电视剧,看原著穿越文,然后自己也写穿越文。”这种行为是否属于艾伯克龙比和朗赫斯特所指出的“观展/表演”范式?它是否使得大学生及青少年群体对于电视剧文化的涉入更加深刻?由此是否带来新的青少年亚文化和网络文化?
  与电视剧相关的线下行为,最普遍发生的两种是:与周围人交流对电视剧的观感,以及模仿电视剧中人物的衣着、饮食、话语方式或生活方式。
  此外,一种新兴的网络视频观看方式很值得关注。目前一些“弹幕”网站成为大学生观看电视剧的新兴渠道,这种视频网站所分享的电视剧和其他视频允许观看者即时发布评论,并在屏幕上显示出来。这种颇具颠覆性的网络视频观看方式显示了互动参与的最大化,也把“吐槽”变成了一种群体狂欢行为。虽然我们的大部分调查对象和访谈对象都表示,“弹幕”只适合于那些“槽点”满满的电视剧,不是一种正常观看的状态,但普遍觉得“弹幕”非常有趣。它正显示了互联网亚文化的交互性特质。
  如前所述,本次调查的样本数量较少,因此数据并无太大意义。但它起码提醒了我们三点:
  第一,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观看电视剧的主渠道,并进一步改变了观看的时间、空间和情境。
  第二,互联网使得电视剧内容的偏好更加多元化,而境外剧成为主流。
  第三,互联网使大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电视剧文化的整体构建过程中。
  但大学生毕竟是一个同质性极高的群体,其特有的文化状态不能成为青少年的唯一可能。对于教育程度较低、年龄较小、学习和工作压力更大的青少年来说,电视剧的消费是否有更复杂的情形?这需要进行更大规模、更细致和深入的调查。



上一篇:如何提高党报的可读性
下一篇:媒体生态环境亟待重建

版权所有:《青年记者》编辑部    鲁ICP备11011784号-2
地址:济南市经十路16122号青年记者编辑部